近日,園學創始人張雷先生就園林企業近幾年發展變化做了一系列論述,其中有兩篇文章分別發表在《中國花卉報》和《中國綠色時報》。小編擇其一篇,供行業同仁參考!
中國綠色時報文章截圖
自2017年4月取消園林資質以來,行業壁壘再一次被打破,競爭態勢愈加激烈,以地產為主的園林公司影響最大,以市政工程為主的園林公司也面臨轉型和升級,很多公司名稱都改成了生態公司、環境公司,紛紛向產業鏈上游移動,向國企和資本上靠,因為他們資質更全,實力更強、信用更好,也因為大多數景觀工程不再單獨招標,市政項目進入了總包時代。
中國花卉報文章截圖
先說市政園林?
市政業務大多數需要墊資獲得競爭優勢,這就更需要資本的力量,需要有融資的主體和信用才行,如此看來,這類企業必定要走向大型化,國企化,平臺化,業務鋪到哪里,項目公司就成立到哪里,甚至從前期投資開始進入,這樣有了甲方的地位,便容易獲得乙方的角色。
剛完成十天景觀項目
再說地產園林
近兩年地產公司暴雷的不少,可謂問題多多,在這種情況下,地產景觀投資不再向以前那樣豪橫,他們在成本控制上采取各種措施,既要價格低,又要品質好,這就要求公司平臺費用不能過高,這樣一來,對于供應商來說就困難重重,尤其項目結算,動不動就是商票和抵房,如果趕上運氣不佳,像河北某園林公司那樣,踩上華夏幸福和恒大兩個大雷,那命數近乎休矣!如此看來,以地產景觀為主的企業不適合再做大。
無論公司規模大與小,那些發展不錯的公司,其具有的共性還是值得探索。
我認為園林企業無論以前是以地產景觀為主,還是以市政景觀為主,未來幾年,都將面臨著嚴峻挑戰。市政景觀要求門檻高,體量大,回款慢,工程質量相對粗放。地產景觀門檻低,要求品質高,對團隊要求高,市政景觀項目可以大包,地產景觀項目只能專業分包才有利潤。無論怎樣,穩住業務是重中之重,用發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,管控成本,加強團隊建設,隨著大環境的惡化,很多企業就連業務擴張都變得小心翼翼,選擇甲方更加謹慎,生怕被那些看不見的坑給“坑”了。
那下一步我們如何應對呢?
這就需要我們深入了解行業發展邏輯以及企業發展模式,其中價值鏈要素及驅動要素值得探討。
我認為一個企業從內部價值鏈來說:苗圃種植、景觀設計、園林施工、綠化養護, 控制點在前三個環節,目前很多園林企業以設計帶動業務的模式越來越多。因此設計能力或者說設計資源整合能力就變的非常重要,又因為苗木市場存量足夠大,資源獲取相對容易,苗木種植反倒沒那么重要了(對于高端景觀工程,苗木儲備還是非常重要) ,養護在價值鏈中處于弱勢,不能形成對其他價值鏈的控制,地產景觀由物業控制,市政景觀有園林局下屬單位,但養護確實是存量市場,其產值非??捎^,園林施工企業滲透的養護業務也越來越多。
設計、施工和苗木儲備有相當強的聯動性和互補性,某一環節表現具有對其他業務拉動作用,其中前三項是提現業務競爭的關鍵要素,其中所有的價值鏈都圍繞著園林施工展開,無論設計意圖,還是景觀材料集中,最終還是要在景觀作品中呈現,因此,工程施工是行業的關鍵控制點。
深化排版
價值鏈里邊還有一個變量,就是專業人才,園林企業發展的好不好,說到底還是人的問題,從企業文化,制度流程,到工程管理、施工技術,再到植保養護都離不開引領性的人才、專業性人才。
園學教育曾做過一個調研,僅排版和鋪裝的技術人才缺口就達到5000個之多,優秀的項目經理、施工技術人員更是稀缺,老的一批景觀人轉崗或離場,很多新人沒有跟上來,就連科班出身的學生也因工地現場的風吹日曬望而卻步,現階段園林景觀人才出現斷檔,行業人才的成長與發展變得尤為重要。

學習時長統計(園學大數據)
外部價值鏈表現為資源管控,如甲方、供應商,施工班組以及資本等,這里還需加一個驅動要素資源,如政府新型關系構建,生態以及鄉村景觀布局等,園林公司從大包到分包,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人脈資源圈,就像一位朋友說的那樣:對上有業務,對下有兄弟。
在各類工程建設中,園林工程有其自身特殊性,也是唯一涉及到活體植物的系統工程,因此這些工程項目很難標準化,也就是很難通過復制來尋求快速增長,從這個意義上講,每個景觀工程項目都是從頭來過的一個過程。
不同規模的園林公司
即便如此,還是有不少企業一不小心就做大了,公司有了規模,伴隨而來的問題也不少,比如有了龐大的組織,決策效率就變得很低,因為巨額的支出,企業負擔變得很大,更糟糕的是,高端的精品項目很難再做出來,因為領導無法管理到終端。
作為規?;瘓@林企業要想規模和品質同步發展,最好的方式就是“有機拆分法”,這也是很長時間以來,我做過大量企業調研,總結出來的一套方法論。有點像“黑箱理論”,不同的是我所提的是一個體系,而不僅僅是一個流程。
簡單來說,首先要把園林項目看成一個邊界足夠大的“系統工程”,然后把里邊環節拆分到“最小單位”,當然這個拆分全過程是基于科學的范式,找出那些基本的通用的,而又不斷重復的環節或單元,把這些環節或單元使之標準化、流程化,讓各個環節要素納入有機系統,相互協助配合,這樣就會大大降低園林公司規?;蟮姆N種弊端。說到這里,有朋友會聯想到“阿米巴”,我只能說有很多相似處,但還是有很大不同,因為統納內外因素不一樣。

基于上述說法,小型園林公司也能更好與大公司協作配套,實現共贏局面,這類公司只做小,不貪大,不做負重前行的“蝸?!?,把組織做小,做好“雇傭軍”,人人都是“合伙人”,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,做到景觀產業中不可替代的那一環。
最后,我相信這些園林綠化企業經過充分的市場競爭洗禮后,大型園林企業數量占比不會很高,但其占據業務份額會很大,未來中間層的依靠簡單切割型分包企業會逐步減少。行業結構、企業組織扁平化,業務鏈條將大大縮減,中型企業生存空間被壓縮,數量將減少。專注于某個細分領域,某個環節上的小企業會越來越多。